親愛的,我把包子變小了?!
撰文/韋思曼

報紙與「包子理論」有異曲同工之妙﹐
到底是把包子變小好?還是乾脆賣掉包子店?

「報業」消失的進行式

之前,有一個叫 Philip Meyer的人寫了一本書,名為「消失中的報業」(The Vanishing Newspaper),讓全球的報業業者讀之觸目驚心。他預測,到了2043年9月,全世界將不再有一份報紙存在,而且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。其實﹐Meyer的預測還算客氣的﹐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Michael Kingsly更大膽預測﹐到了2016年10月17日﹐全球報業就將走入歷史。儘管在日期的認定上雙方頗有差距﹐但是這兩位專家都認為﹐靠販賣紙本新聞為主的報業勢必將滅亡。
報業的衰頹不只發生在台灣﹐這個現象更是全球性的﹐就連中國大陸亦然。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作的一項調查﹐中國1900多家報紙在2005年上半年的廣告營收平均下降10%~30%﹐其中下降幅度超過40%的也不在少數。最明顯的例子是北青傳媒集團。該集團2004年上半年的盈餘是6630萬人民幣﹐到了2005年同時期﹐盈餘只剩17萬人民幣﹐整整一年間衰退了99.7%﹐大部份的大陸學者都把這種現象歸咎於入口網站的興起和24小時有線電視的普及。
美國的情形也好不到那裡去。被視為中流砥柱的紐約時報﹐過去四年間股價跌幅高達50%。2003年內﹐美國報業的總發行量就掉了13%﹐目前只剩下5200萬份﹐報紙的家數也由全盛時期的近2000家跌到目前僅剩約1400家。根據美國報業協會公佈的數據﹐1964年美國成年人之中﹐有80%以上每周至少會閱讀一份報紙﹐如今這個比例已不到50%﹐報業從業人口在1990至2004年間少了18%。英國類似調查顯示﹐在20到29歲的年輕人之中﹐有看報紙習慣的比例不到9%。這些數字說明了﹐報紙的功能﹐已快被其它更為方便的媒體取代。
以行動抵制物競天擇
相對於報業的式微﹐有提供新聞內容的入口網站﹐營收卻是節節上漲﹐年成長率約達30%左右。這些入口網站多半以極低的價格或是全然無償的方式﹐向報紙取得新聞內容﹐然後再吸引會員或顧客上網﹐等於是做無本生意。雖然網路的讀者看報的時間相對較短﹐也缺乏品牌認同度﹐可是﹐對他們而言﹐不要錢的包子(報紙)總是比花錢去買划算。
尤其自從網路推出影音部落格之後﹐其生動性及互動性﹐更非只靠文字及靜態圖片的報紙所能比擬。台灣有些報紙有鑑於這個發展態勢﹐也在自已的網站上推出部落格。儘管反應還算熱烈﹐但是對於增加營收卻沒有半點幫助﹐因為一樣是免費的﹐只是增加成本而已。

只剩環保意義

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﹐網路和手機絕對是民生必需品。至於買報紙﹐「那恐怕是老一輩人的喜好吧。」你將會得到這樣的答案。
報紙是個投資龐大的行業﹐投資報酬率又這麼低。除了黎智英這種硬頸子的蠻夷﹐可以在逆境中創造奇蹟之外﹐原有的中原群雄都快撐不下去了。未來十年間﹐我們將可看到一家家的報紙或被財團以低價併購﹐或關門了事。繼中央日報﹐中時晚報之後﹐會有台灣日報﹐民生報 … …等等。
報業的興盛一向被認為是一個民主社會成熟的指標。可是﹐當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走完的時候﹐可能只剩下環保的意義了。親愛的﹐我把包子變小了。可是﹐為什麼上門的客人也變少了?咱們還是想辦法把包子店給賣了吧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我喜歡翻書但不喜歡翻報紙…
每次看完報紙手都會髒掉…
如果有人翻 我在旁邊看就太棒了…
每次看報紙都有種尋寶的感覺…
這是網路新聞不能給我們的新奇感…

我想報紙還是有市場的…
至少他健康多了…
比起電腦螢幕的幅射線…
怪怪的油墨味和藹可親多了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titit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